中国教育与国人中庸本性之联系
期末将至,我翻开生物统计学,从头开始看,认认真真地看。首先梳理概念,上过初中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方差与平均离差吧。记得从初二刚接触标准差时,我就向当时的数学老师朱晶质疑过这个概念的合法性,老师劝说:这些东西就别深究了,就按书本上来,不能因为你的质疑而做些无用功,中学时代只认高分。
时隔多年,当我来到南京大学,甚至想,中学时代积累的好多问题可以有机会解决了。记得高三时,时任班主任的物理老师经常批我死脑筋。想来也好笑,经常缠着他问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什么什么为什么、原理是什么等等。搞得班主任很无语。那时有高考以及无尽的常规考试压着,得不到答案也就只好作罢。
回到正题,我以为大学教材会对方差与离均差的概念做个深度对比分析。哪知紧接在概念描述后就是这样的话:根据抽样理论可以证明标准差比离均差更可靠。!!!我翻遍全书,没找到该证明。描述样本数据离散程度时,离均差是直接将各数据与平均数作差取绝对值再除以样本容量,方差是将个数据与平均数作差取平方再除以样本容量(更精确的是除以样本容量-1),标准差为方差的开根。根据物理学思维,离散程度的意义在于每个个体与平均值的差异大小,换句话说,它的单位应该是平均波动幅度/1个样本个体。其他我们暂且不看,标准差的单位是什么?是平均波动幅度/个的开根。这样的单位即不合法!退一步讲,即便是我错了,方差较之离均差的确更优越,你教科书也应该给个说法吧!怎么个优越法了?为何优越了?你不能绑架我们的思维呀!!!
再看后面的一些公式由来,书上原话大意是这样:对于这种数据类型,我们用以下公式计算更简便。好吧,我承认该公式的正确性,那么,该公式的最初模样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思路设计的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有没有经过什么处理等等,我们伟大的大学教材只字未提!
再看看我们的大学化学。在引入某种理论或者公式时,书本直接交代:**理论指出,然后即列出一长串的公式。不理解?会考就行,理解干嘛?!再说,就算我写在书上,你们这些学生也看不懂,何必浪费这时间呢?我是为你们好!也许,编者是这么想的。
生物学里的纯粹文科类的东西也就罢了,这些纯数理化的东西你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让祖国的下一代这么学习的?!
跟同学讨论到该问题,同学说,开汽车的人有几个懂汽车运转原理的?会开就行。是的,但,亲爱的同学们,只会开车的人能做高级汽车设计师吗?甚至能做汽车高级修理工吗?选择了自然科学,就不应该停留在只要会用就行,科学界哪来那么多给我们直接死搬来用的东西?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我们怎么处理?最重要的是,前人的东西都是对的吗?可以亘古不变地被运用下去?是的,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因此可以看得更远,但,亲爱的,假如你脚下的那个巨人稍微有一点点跛脚,他可以依旧屹立不倒,但,你是不是就像站在比萨斜塔的顶部呢?如果比萨斜塔越来越高呢?!
我承认,我系统性地翘课不对。我记得刚开学时我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拿高额奖学金。但我打开书本,看到这些知识传授方式,我很纠结,学不下去了,在我不能彻底承认的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一切知识,对不起,我的脑细胞不能接受。
也许有人会说,书上没有的你可以问老师呀。对,当年我也是这么想的,大学老师,该怎样好啊!但很多课程我也问过一回两回,老师给的答复也是那种模棱两口的呀,你再深究,老师会觉得你死脑筋,老师的表情会让你失去深究的欲望!再者,老师很忙,要应付学校的各项论文要求、科研要求,你也不好每节课都去问老师吧。当然,我此处不是特指哪个老师。顺便说一句,生统老师很好很好。吴三械老师也是老好老好的老师。。。
我不是为自己不上课辩护,我的的确确想好好学习,我的最终理想依旧是生物领域,我坚定地相信,生物必定会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但是这种书本,让我无法前进,爸妈说,大学里就是要靠自学,这种书本,怎么自学?
再谈国民中庸之本性,当局要的不正是你会用就好,他们不需要你去理解,他们更不愿意看到国民去深究事实。如果每个中国民众都去质疑当局颁布的众多法律条文,去深究背后是否有合理的法理学依据,某些暴徒还怎么行暴去?还怎么实施他们的强拆法?还怎么利用网络诽谤罪跨省追捕?
中国的教育界集体接受了党国的思维奴化模式,从社科到自然,会用就好,会考就好,没有为什么。权威就是原理,权利就是王道!
我从不相信中国的所谓高材生。985、211的学生怎么了?!我承认其中很多高智商人才,但有一些,我想,受到的教育荼毒只会更深吧!
平时我为经济、就业、婚姻、房价所逼,尝试各种出路,有时间想好好补功课的时候,发现,这种教育,让我强记的教育实在不适合我。也许,我就该混个学位证书,然后,忙事业,等有了钱,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下去,不要担心就业、不要担心成绩、不要担心种种。
可是,那时,我也已经老了吧。。。。。。
BBS十大上有句话说得很对:人本身就是一个反自然的存在。